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,西北军是一支比较有名的地方军,他的前身是北洋军,在1920年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。
巅峰时期的西北军拥有三四十万之众,几乎将整个中国东北都囊括囊中,北伐战争之后,西北军被编为第二集团军,可是部队实行的还是自己的体系。
此时是西北军最巅峰的时期,然而北伐战争之后,中央军和各大地方派系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到了极点。
此时老蒋想削弱地方军的实力,而地方军也不愿意一直让老蒋坐镇中央。
终于在1930年,老蒋为首的中央军和晋绥军、西北军、桂系等爆发了一次大战,这就是著名的中原大战。
这次战争之后,老蒋名义上统一了中国,而桂系、晋绥军则在这之后退回了自己的地盘。
而西北军则因为内部矛盾逐渐开始分化瓦解,在这之后西北军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
分化之后的西北军大部分分为了几派:一派是投靠老蒋政府,接受老蒋的改编加入中央军;另一部分则逃亡晋南,之后被阎锡山改编加入了晋绥军;一部分则流落华北加入了张学良麾下,但是部队编制全是老蒋去批准;另一部分则名义上加入老蒋,实际上也是割据一方,诸如华北的宋哲元以及山东的韩复渠,他们前身都是西北军。
不过由于曾经给老蒋造成了重大伤亡,因此对于西北军,老蒋一直舍不得给编制。
29军当时就是这种情况,在1930年之后,西北军就在华北流亡,因为部队编制只有两万人,所以29军只能裁撤老弱病残保留精兵,这也是为何长城抗战时候西北军这么能打的原因之一。
既然,老蒋对于西北军这么抠,为何任由其发展,到全面抗战之前西北军有将近10万人,他们是如何发展的呢?
1930年之后,29军就加入了东北军,名义上属于东北军编制,实际上还是有自己的小团体,当时的部队番号为东北边防军第3军。
直到1931年6月,东北边防军第3军改编为29军,南京给的编制是2个师4个旅8个团,但29军实际编为了6个旅12个团。
由于中原大战的时候西北军因为老蒋的分化瓦解而吃了大亏,因此29军在成立时候就有自己的小团体,以军长宋哲元为主,另有冯治安、张自忠、刘汝明、秦德纯、张维藩、萧振瀛、赵登禹等人组成的8人议事团,29军内部规定凡事都要8人商量之后而定。
由于中原大战之后,西北军失去了河北的地盘,因此当时29军生存的确困难,连武器的补充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,由于武器装备不足,所以只能用大刀,29军的大刀队因此闻名。
直到长城抗战,29军用户简陋的大刀砍了鬼子的脑袋,这才让29军一战成名。
当时中央军、东北军在日本鬼子面前连战连败,唯有西北军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,所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。
在这之后,国内的爱国民众纷纷捐献物资、金钱支援29军,算是大大改观了29军的生存境况。
由于东北军在长城抗战之中表现不佳,所以张学良被迫下野,老蒋便任命在长城抗战之中表现较好的宋哲元为察哈尔主席,由此29军能够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,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片栖身之地。
1935年,国民政府签订了《何梅协定》,中央军、东北军都相继退出了华北等地,由此华北一下子成为了真空地带。
由于此时的华北成为了真空地带,对于29军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,于是他们以“北平防务空虚,治安可虑”为由将29军势力范围扩充到了北平天津一带,和日寇形成对峙。
此时华北危急,老蒋也不愿意就这样让华北这么一大片土地就让日本人拿走,于是便默认了29军的行为。
和察哈尔不同的是,北平、天津等地的经济较为发达,人口也众多,工业水平也处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因此驻扎在这,相比察哈尔来说部队更能得到补充。
因此从1935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,29军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军,扩编之后113师下辖109旅、110旅、111旅;38师下辖112旅、113旅、114旅;132师下辖第1旅、第2旅;143师下辖第1旅、第2旅。
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独立旅,因为这些旅级编制不在老蒋的编制范围之内,老蒋也拿他们没辙,而这几个旅也同之后的八路军一样,虽不在编制范围之内,可还是由这几个师统一管辖。
当时华北仅仅只有29军一支部队,而长城抗战更是让29军打出了威名,因此大量百姓纷纷踊跃加入到了29军队伍之中。
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,29军足足有十万之人,名义上是一个军,可是却比一个集团军还要多。
而且由于有了北平、天津等地的工业设备,29军的武器装备也是国内部队之中较好的,虽然不如德械师,也是处于中等水平。
可惜的是,七七事变之后,宋哲元误判形势导致29军没能抓住战机,在这之后29军被迫退出北平城,由于没有了栖身之地,最终被老蒋吞并。
29军被编为第1集团军,29军番号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。